TTGEAR LAB:张本智和 ALC 跟 Inn ALC 有多大不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lnnerforce zlc底板测评 TTGEAR LAB:张本智和 ALC 跟 Inn ALC 有多大不同?

TTGEAR LAB:张本智和 ALC 跟 Inn ALC 有多大不同?

2023-09-26 11: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by Table Tennis Gear LaboratoryHow different is Harimoto ALC from InnerForce Layer ALC? – Comparison by Lab Test封面1. 『张本智和 InnerForce ALC』和『InnerForce Layer ALC』图 1 蝴蝶『张本智和 InnerForce ALC』

        蝴蝶『张本智和 InnerForce ALC』是作为张本智和的底板而闻名,他是 2018 年 ITTF 世界巡回赛总决赛男单冠军。(因为名字太长,下文简称『张本 ALC』。)

图 2 蝴蝶『InnerForce Layer ALC』

        『张本 ALC』据了解是将『InnerForce ALC』拍头做得更大,并为张本智和做了特殊的图形设计。蝴蝶主页解释说,『张本 ALC』和『InnerForce Layer ALC』没有任何区别。厚度相同(6.0mm),重量相同(90g),弹性相同(蝴蝶测量标准 10.7)。然而,很多都打过这两款的人表示『张本 ALC』要比『InnerForce Layer ALC』重、速度更快。

图 3 『张本智和 InnerForce ALC』(左)和『InnerForce Layer ALC』(右)

        从上图中我们很难分辨出两者,因为这俩看起来几乎一样。但是,测出来的厚度并不一致。『张本 ALC』的平均厚度为 5.92mm。而『InnerForce Layer ALC』的平均厚度为 5.80mm。而且,测量的几块『张本 ALC』的平均重量为 93.8g,而测量的几块『InnerForce Layer ALC』的平均重量为 86.6g。『张本 ALC』明显要更大、更厚、更重。

图 4 『InnerForce Layer ALC』和『张本智和 InnerForce ALC』

        因此,我们很容易预期到除了厚度外肯定还另有不同。一般来说,如果两只底板的结构彼此非常相似,厚点的重点的会速度快一些(= 弹性更强)。因为『张本 ALC』更厚更重,也将会比『InnerForce Layer ALC』速度更快。这个预测正与使用者的体验相符。而『性能指标』将为这个预测提供进一步的佐证。

        一如既往,让我们按『性能指标』测试『张本 ALC』的特性,并与『InnerForce Layer ALC』及其他一些型号做下比较。

2. 做比较的底板

以下底板将在本文中被拿来做比较:

蝴蝶张本智和 InnerForce ALC(蝴蝶张本 ALC)

蝴蝶 InnerForce Layer ALC

蝴蝶 InnerForce Layer ZLC

蝴蝶波尔 ALC(外置纤维,ALC)

挺拔 Cedric Nuytinck(外置纤维,ZLC)

蝴蝶科贝尔(五木)

斯帝卡 AC(参考)

        『张本 ALC』和『InnerForce Layer ALC』彼此在底板结构上非常相似。两者都是林巴面材的内置 ALC 底板。本文的主要问题就是这两者的对比。

        『InnerForce Layer ZLC』是林巴面材的内置 ZLC 底板。与『InnerForce Layer ALC』非常相似。但是纤维的不同造就了特性的不同。

        『波尔 ALC』并不是一款内置纤维底板。它是『外置纤维』结构底板的代表。它的纤维与『张本 ALC』和『InnerForce Layer ALC』相同。但是,它的纤维是直接置于面材之下的。我们称这种结构为『外置纤维』结构。在此番比较中,『波尔 ALC』是仅有的一款面材不是林巴的底板。『波尔 ALC』的面材是蔻头。

        『Cedric Nuytinck』是另一款『外置纤维』结构底板。但是,与『波尔 ALC』不同,它的纤维是 ZLC。

        『科贝尔』是林巴面材的攻击型五木底板的代表。

        最后,『AC』是传统全能型底板的代表。而且,是 TTGear Lab 性能指标的参考底板。『AC』的所有指标都为 1.0。

图 5

        比较将会按性能指标来做。有关四个性能指标的细节,请参考『Background』部分的以下文章:

Performance indices : the way to evaluate blade by measurement

https://ttgearlab.com/2017/02/06/performance-indices-the-way-to-evaluatie-blade-by-measurement/

The example of comparison by performance indices

https://ttgearlab.com/2017/02/06/the-example-of-the-comparison-by-performance-indices/

3. 按性能指标比较图 6 按弹性指标比较

        图 6 展示了弹性指标比较图。

        Ep(主弹性指标)与底板的反弹速度直接相关。Ec(中心弹性指标)与使用者非常大力击球时的额外『反冲力』相关。

        从图中,我们注意到『张本 ALC』的弹性明显比『InnerForce Layer ALC』高。『张本 ALC』的 Ep 和 Ec 分别为 2.10 和 1.80。相反,『InnerForce Layer ALC』的 Ep 和 Ec 分别为 1.62 和 1.45。这表示『张本 ALC』比『InnerForce Layer ALC』速度快得多。

        『InnerForce Layer ALC』的整体弹性水平比『科贝尔』高一点点。然而,『张本 ALC』的弹性水平甚至比『InnerForce Layer ZLC』还要高。此番比较中跟『张本 ALC』弹性水平差不多的是两只『外置纤维』底板——『波尔 ALC』(Ep = 2.14,Ec = 1.77)和『Cedric Nuytinck』(Ep = 2.02,Ec = 1.89)。

        检查 Ec/Ep 也是了解底板弹性趋势的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图 7 展示了 Ec/Ep 和 Ep 间的关系。

图 7 Ec/Ep vs. Ep

        Ec/Ep 表示了底板弹性的『趋势』。通过同时检查 Ec/Ep 和 Ep,可以轻松了解底板的响应特性。

        在图中,此番比较中的所有底板除了参考底板都位于 Ec/Ep < 1.0 的范围内,即『持球』范围。『张本 ALC』处于『深度持球』范围内。『InnerForce Layer ALC』也处于『深度持球』范围内。但是『InnerForce Layer ALC』的位置也可以看作是在『中度持球』和『深度持球』范围的边界上。无论如何,『张本 ALC』和『InnerForce Layer ALC』在 Ec/Ep 上的区别不是很明显。但『张本 ALC』和『InnerForce Layer ALC』的 Ep 之间明显有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张本 ALC』是『InnerForce Layer ALC』更有弹性的变体。

        同样,我们会注意到图中『张本 ALC』接近『波尔 ALC』。『张本 ALC』的 Ep 与『波尔 ALC』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张本 ALC』和『波尔 ALC』的区别在于『张本 ALC』的『深度持球』特性并不像『波尔 ALC』那么极端。这也可以作为使用者想从两者中做抉择时的依据。而如果使用者需要这样一只底板——其 Ec/Ep 更中性但 Ep 要接近『波尔 ALC』或者『张本 ALC』,解决方案会是『Cedric Nuytinck』——位于『中度持球』范围内。

        然后接下来,我们来比较振动指标。图 8 表现了振动指标对比图。

图 8 振动指标比较

        振动指标与手感相关。Vp 指示了主手感——会传播到使用者手掌。而 VI 是拍肩处的手感——由使用者食指或中指感受。

        『张本 ALC』的 Vp 是 1.24。明显比『InnerForce Layer ALC』(= 1.15)要高。这也是可以从『张本』更厚的结构中预期到的。对主要手感(通过手柄传播)敏感的使用者会觉得『张本 ALC』比『InnerForce Layer ALC』要硬。

        相反,『张本 ALC』的 VI(= 1.20)比『InnerForce Layer ALC』(= 1.23)要低。因为两者之间在横向振动指标上没有太大差异,对通过底板边沿传播的手感尤其敏感的使用者会觉得『张本 ALC』跟『InnerForce Layer ALC』没多大差别。

        有意思的是,『张本 ALC』的振动指标(Vp = 1.24,VI = 1.20)非常接近『InnerForce Layer ZLC』(Vp = 1.24,VI = 1.21)。某些使用者可能会觉得『张本 ALC』很接近『InnerForce Layer ZLC』。

        如果将注意力集中在图的形状上,我们会注意到此番比较的底板(除了参考底板)可以分成两组:(1)『Vp > VI』组和(2)『Vp < VI』组。

A 组(『Vp > VI』):『张本 ALC』、『InnerForce Layer ZLC』、『Cedric Nuytinck』

B 组(『Vp < VI』):『InnerForce Layer ALC』、『波尔 ALC』、『科贝尔』

        这就是手感『趋势』的差异。检查 VI/Vp 是比较手感趋势的比较简单的方法。A 组的底板 VI/Vp 低于 1.0。而 B 组的底板高于 1.0。

        图 9 表现了 VI/Vp 和 Vp 间的关系,简单比较下。

图 9 Vl/Vp vs. Vp

        在 Vl/Vp vs. Vp 图中,A 组底板位于『VI/Vp = 1.0』线下方的区域,B 组底板位于那条线上方的区域。一如既往,我们分别把下方和上方区域分别叫作『在手指处相对更舒服』(comfortable)的范围和『在手指处相对更清晰』(sharp)的范围。『张本 ALC』处于『在手指处相对更舒服』的范围内。但是,『张本 ALC』的 VI/Vp 接近 1.0。换句话说,我们可以认为『张本 ALC』的手感是相当一致(uniform)的。相反,『InnerForce Layer ALC』位于『在手指处相对更清晰』的范围内。因为『InnerForce Layer ALC』的 VI/Vp 低于 1.10,它也可以视为『基本一致』底板。然而,『InnerForce Layer ALC』与『VI/Vp = 1.0』线的距离比『张本 ALC』与『VI/Vp = 1.0』线的距离相对要大。我们可以把两者都称为『接近一致』(0.9 < VI/Vp < 1.1)(near uniform)。不是很敏感的使用者可能会觉得这两者给予的手感接近一致。但是,敏感的使用者仅从手感的不同就能分辨两者。

        『InnerForce Layer ZLC』位置非常靠近『张本 ALC』,即使它的材料与『张本 ALC』不同。同样,『Cedric Nuytinck』也很靠近『张本 ALC』,虽然它并不是内置纤维底板。

        『科贝尔』和『波尔 ALC』位于『手指处相对更清晰』的范围。但是,这两者不能视为『接近一致』的类型。如果使用者想要一只速度更快的底板替换科贝尔但要保持手感,『波尔 ALC』可能是比『InnerForce Layer ALC』更好的方案。

图 10

4. 总结

        比较的结果总结如下:

『张本 ALC』(= 『张本智和 InnerForce ALC』)明显比『InnerForce Layer ALC』速度要快。『InnerForce Layer ALC』只比『科贝尔』快一点点。然而,『张本 ALC』跟『波尔 ALC』一样快。当使用者非常大力击球时两者都持球良好

『张本 ALC』比『InnerForce Layer ALC』硬。但是『张本 ALC』在食指指尖处的手感与『InnerForce Layer ALC』的手感没有很大不同。某些使用者能轻易分辨两者,而另一些可能会觉得两者彼此类似

        『张本 ALC』基于『InnerForce Layer ALC』。然而,如我们从更厚的结构和更重的重量所预测到的,『张本 ALC』与『InnerForce Layer ALC』有所不同。『张本 ALC』的某些方面(Ep 在 2.0 左右,VI/Vp 接近 1.0)让我们想起了一些经典的七木底板如『CL』系列,而『InnerForce Layer ALC』相对更靠近『科贝尔』——经典攻击型五木底板的代表。『张本 ALC』和『InnerForce Layer ALC』的区别就类似『CL』和『科贝尔』的区别。当你要从『张本 ALC』和『InnerForce Layer ALC』中做选择时,这个结果可能会是个不错的指导。如果你想选择一款不比『波尔 ALC』慢但手感比『波尔 ALC』更纯木得多的底板,『张本 ALC』会是个好的方案。但如果你喜欢『InnerForce Layer ALC』的整体特性包括适中的弹性,请不要因为特殊的设计就选择『张本 ALC』。只有使用者需要更快的速度和更重的重量时,『张本 ALC』才会成为『InnerForce Layer ALC』的替代品。

图 11

版权完全归原博主所有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